何为“喜丧”?怎样才算“喜丧”?
- 2020-11-05
- 作者:大连陵园网
人生在世,每个人都会老去,死去,当亲人去世,这是令人非常伤心悲痛的一件事情。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一般将年轻男女婚嫁称之为红喜事,而将白发苍苍的老人去世称作为白喜事,这就是所谓的红白喜事。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,家里老人去世是一件悲伤的丧事,为什么要称之为喜丧呢?下面大连陵园网小编为您讲解何为喜丧?什么样的老人去世可以称为喜丧。
其实要知道,在古时候,人们的平均寿命非常短。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,在清朝末年的时候,人们的平均寿命才35岁左右。也就是说,如果能够活到五六十岁,其实在那时候就已经是非常高寿的年纪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人生自古七十古来稀,古代能够活到70岁,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。
而且以前的老百姓生活其实非常的贫困。哪怕是在和平年代,没有什么战乱的情况下,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这也是为什么在民间非常盛行信奉佛教的原因,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去世是结束此生的痛苦,就可以早登极乐世界,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福。所以,在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中,一个老人在人世间走一遭,辛辛苦苦得过了几十年,可能没有享受到什么快乐的日子,而在去世之后,他们就会到另一个世界里面去过幸福的生活。从这个角度讲,那么他们的去世其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,所以称之为白喜事。
当然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,目前人们的年龄基本上可以达到80以上。所以现在人们称之为喜丧是有一些条件的,不是所有去世的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条件。那么包含哪些条件可以称之为喜丧呢?大连陵园网小编告诉您。
“喜丧”是“福寿全归”,即全福,全寿、全终,此基本条件缺一不可:
(一)全福:人丁兴旺,形成一大家族。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,甚至已被尊为祖者。
(二)全寿:有寿的岁数是多少,七十七岁叫喜寿,八十八是米寿,九十九为白寿,一百零八为茶寿,一百二十称为天年,有寿之人才能成为喜丧,亡人满八九十岁,甚至突破百岁大关,最低也须超过“古稀”(七十岁)之年。年纪越大、越老,越符合“喜丧”的条件。故其全称为“老喜丧”。
(三)全终:亦称“善终”,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。民间以为,死者生前积德行善,广做功德,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,甚至“无疾而终”,自然老死。此即被视为“喜丧”的根本条件。如果只具备上述第一、二两项条件,但不是正常死亡的,如意外的天灾人祸致死,则不能算作“老喜丧”。
所以说对于老人去世,其实是有很多讲究和说法的,喜丧也有一些严格的限制要求,但是各地的风俗不一样,可能在认知上面也有差异。
-
上一篇:选择墓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?
-
下一篇:墓碑应该刻上哪些人的名字?